香港近二十年的變遷,說是滄海桑田,聽來有點過份。這份感觸,來自陪同一位日本朋友到山頂一遊時有感而發。
這位小島先生,二十多年前來過香港受訓四天,最後一天,同事們本來安排到山頂看夜景,但他家有急事當晚馬上要回東京,從此與香港山頂無緣。
今夕,他已是行業中獨當一面,受人敬重的大哥,重臨香江晚飯後,他唯一心願是一定要到太平山頂一遊,一償夙願。
「這就是山頂?」小島先生一下車便嚷著:「為什麼和電影中看到的不一樣?」
我依稀記得三十年前曾有一齣香港電影在山頂取景,在日本很流行,但戲名已忘了。
「我看你在電影中看過的浪漫風景,就只是剩下這茶座罷!」幸好這山頂茶座還未拆掉,否則我真是無言以對。
一部電影可以給外國觀眾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,何況我們土生土長的香港人。「老襯亭」確是帶來我們與愛人昔日的旑旎、悒鬱、喁喁切切、藕斷絲連......但見遊客一簇一簇熙熙攘攘,紛紜雜沓。
一個著名旅遊景點,是否用得著改頭換面得這樣現代化、商業化?我和小島先生沿纜車滑下時在想著想著。
著名高爾夫球場,和旅遊景點一樣。一個優美的球場,令人夢縈魂牽。每次重遊,都多一分成熟,像一大片素綠紗羅綢緞,輕輕鋪在山嶺間。
小何和我打著球,一邊說:「這球場變了,上次來的時候,我明明記得這裏沒有樹林擋著的。」
「上次是那時?」我問。
「十多年前了。」小何盤桓著問答。
「十多年前你還未結婚,你知道你的兒子上中學了嗎?」我揶揄他。
「離了婚你也知道?」小何說完,輕輕一推進洞。(完)
#####
本文原登於《明報周刊》專欄〈高球型而尚〉,現經作者修訂重刊。
[ #文化 #高球 ]